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,思政课教师要“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,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,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”。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(下称《基础》课)是大学新生开设的思政课,可谓“入学第一门思政课”,是点燃学生爱国情怀、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课程。面对“00后”的学生,我们应该如何讲好思政课,把课堂真正讲鲜活,使之成为老师们爱上、学生们爱听的课程呢?
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学情。 “00后”学生好奇心强,获取知识的渠道多,求知欲更旺盛。近年来《基础》课教研室通过组织座谈会、问卷调查、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、兴趣爱好,特别是他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。由此得知“00后”的大学生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书本灌输、没有实践经验的泛泛而谈和坐而论道的,他们更希望听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强音,看到身边可见可爱可学的榜样,希望老师能够把他们一知半解或支离破碎信息给予科学理性的解读,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。所以,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,用好用活精准脱贫、疫情防控、全面小康、乡村振兴等大思政课堂,积极引入大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,不断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。
必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现实生活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,系统化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。学校《基础》课教研室加强教学顶层设计,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“一体化”教学体系,落实教学备课、听课、磨课的规范体系,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、展示德行手册、开展专题调研、进行课堂辩论等形式执行“知信行合一”青春成长记录,把《基础》课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同时,通过有意识地整合教研、科研内容,组织“小课题”实践调研,梳理身边“小案例”融入课堂教学,引导学生用书本学到的理论解答现实遇到的困惑,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、严密的逻辑论证,有深度、有力度、有温度地探讨“真问题”、讲解“大道理”,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理论的魅力所在。
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。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站稳讲台,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,还需要有精巧的课程设计。特别是对于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原住民的“00后”大学生来讲,信息化、数字化无疑就是他们的标配。上好思政课,就是要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授知识、传输理论、传递思想、传播信念、传承文化,用接地气的内容与形式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融入。学校《基础》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利用中国大学慕课、网易公开课、学习通、智慧树等平台,积极探索线上、线下混合式教学,课堂签到、回答问题上墙、课后调研平台讨论、网上红歌会、云端讨论、云调研等丰富的教学尝试,紧跟时代步伐、紧扣时代脉搏,在优化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,也有效拓宽了思政课育人的路径。思政课教师在化课堂教学改革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任重道远。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公司产品需要,既要研究吃透新版统编教材,又要吃透社会这本无字大书,更得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成长规律,及时有效地感知和把握学生成长需求,用鲜活的语言、鲜活的例证、鲜活的方法、鲜活的理论真正把课堂讲活,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。
(作者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《基础》课教研室主任)